《乔山人善琴》
选自清 ·徐珂《清稗类钞》

     国初,有乔山人者善弹琴。精于指法,尝得异人传授。每于断林荒荆间,一再鼓之,凄禽寒鹘,相和悲鸣。后游郢楚,于旅中独奏洞庭之曲。邻媪闻之,咨嗟惋叹。既阕,曰:“吾抱此半生,不谓遇知音于此地。”款扉扣之。媪曰:“吾夫存日,以弹絮为业。今客鼓此,酷类其声耳。”山人默然而反。

超前学员专享

已有 312 人学习

文化常识:

“知音”在古代汉语中有以下三个义项:①通晓音律。如“音不通千曲以上不 足为知音”(《太平御览》卷五八一引汉桓谭《新论》)。②比喻知已。例如选文中的“不谓 遇知音于此地”。③指对作品能深刻理解、正确评价的人。例如“音实难知,知实难逢,逢 其知音,千载其一乎”(《文心雕龙 ·知音》)。

注释及译文:

在开国初年,有个乔山人善于弹琴。他弹琴的指法很精湛,曾经得到过高人传授。他常常在荒山野岭,多次地弹奏,使飞鸟感到凄凉,使鹘鸟感到寒冷,一起应和着悲哀地鸣叫。后来(他)游历到楚国,在旅店独自弹奏洞庭曲。隔壁的一位老妇人听了琴音,非常感动,不禁感叹惋惜。(曲子)已经弹奏完了,(乔山人)叹息道:“我弹琴大半辈子,没想到在这里遇见了知音!”(乔山人)敲门问她,老妇人说道:“我的丈夫活着的时候,是把弹棉花当作职业的。现在听见你在这里弹的琴声,极像我老伴弹棉花的声音罢了!”乔山人一句话都没说地走开了。

习题参考:

1.钟子期;高山流水
2.①曾经;②弹奏;③意料,料想;④极,甚;⑤像;⑥同“返”。返回
3.①(琴声)使禽鸟凄凉哀伤,发出悲鸣声来应和琴音。
②(乔山人就去)敲门探问她。
4.侧面;悲苦
5.他常常在荒野山林弹奏给禽鸟听;他听到老妇的叹息声后,内心的感慨是“吾抱此半生,不谓遇知音于此地”;一曲终了,他急切地前去敲门询问。这些描写都是从乔山人的角度来表现知音难觅的痛苦。而老妇只是将他的琴声当作了丈夫弹棉花的声音,则是从听者的角度来表现乔山人的愿望是如何在现实中落空的。

 

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

公众号: 超前自学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