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嗟来之食》
选自《礼记•檀(tán)弓下

     齐大饥,黔(qián)敖为食于路①,以待饿者而食sì之。有饿者蒙袂(mèi)辑(jí)屦(jù)②,贸贸然来③。黔敖左奉食,右执饮,曰:“嗟!来食!”扬其目而视之,曰:“予唯不食嗟来之食,以至于斯也!”从而谢焉④,终不食而死。曾子闻之,曰:“微与!其嗟也可去,其谢也可食。”

超前学员专享

已有 312 人学习

文化常识:

食。“食”在古代汉语中是个多音字,有shí和sì两种读音,当它表示食物或自己吃东西时,念“shí”;而当它表示拿东西给人吃时,念“sì”。文中“以待饿者而食之”的主语是黔敖,他在等待着饥饿的人,给他们吃摆在路边的食物,所以读音为“sì”。韩愈《马说》中“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之”的“食”也念“sì”,意为“喂养、饲养”。

注释及译文:

齐国发生了严重的饥荒。黔敖做好饭汤等食物摆在大路边,等待把食物给饥饿的人来吃。一天,有一个饥肠辘辘的人用衣袖遮住脸,拖着鞋子,昏昏沉沉地走了过来,黔敖左手端着食物,右手端着汤,对他吆说:“喂!来吃吧!”那人瞪大他的眼睛盯着黔敖,说:“我就是因为不吃侮辱我的尊严的食物,才饿成这个样子的”。黔敖追上前去向他道歉,他仍然不吃,最终饿死了。曾子听到这件事后说:“恐怕不用这样吧!黔敖无礼呼唤时,当然可以拒绝,但他道歉之后,仍然可以去吃。”

习题参考:

1.儒
2.C(C为动词,其余三项都是名词)
3.①我就是不吃(别人)无理呼唤(让我)来吃的食物,所以(才)到了如此(狼狈的) 地步!
②不必(这样)呀!黔敖无礼呼唤时,可以离开(拒绝),(但)他道歉之后,(就) 可以去吃了。
4.带有侮辱性的或不怀好意的施舍;宁为玉碎,不求瓦全
5.赞同。中华民族向来主张做人要有骨气,人穷但志不能短。在人的尊严和眼前利益之间,绝不能为了一时的物质利益而丢掉做人的本性。或:反对。相比于嗟来之食, 韩信的胯下之辱更甚之。但他能忍一时之辱,最终才得以成就大业,衣锦还乡。人的生命最宝贵,不能因一时之气而付出生命的代价。

 

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

公众号: 超前自学网